耕地保护不容有失
发表单位:  发布时间:2023-09-20 15:18:00 字体大小:[ ]

耕地保护不容有失

 

“粮食安全是‘国之大者’”“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” “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”……对于耕地保护,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,反复强调。9月7日,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再一次指出,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。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问题,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先后实施一系列有力措施,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,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。但也要清醒地看到,当前耕地保护中仍然存在不作为、慢作为、乱作为等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问题,确保“农田姓农、良田种粮”,还需持之以恒、久久为功。

打折扣——把做了当做成 把做完当做好

“乡镇级田长每月至少开展1次巡查,村级田长每周至少开展1次巡查,但在实践中,还存在巡田有一搭没一搭、巡田地块不全等情况。”保护耕地,是一场持久战,需要慢工出细活。然而,一些地方仍存在敷衍塞责、应付了事等问题,引发干部群众不满。

有的地方“专注”做明面上的事,只愿做看得见、见效快、容易得到上级青睐的显绩,不愿做关注少、见效慢的潜绩。有的重硬件、轻软件,抢着修建路、桥、渠、井等显眼的项目,对增强肥力、减少农药等提高地力的无形工作重视不够。还有的重建设、轻管理,如建设高标准农田时,前期大呼隆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,但建设验收完毕、各方关注度有所减弱时,后续的管理维护工作无人负责,导致毁损的泵站、机井、田间道路等设施得不到及时修复,有的甚至弃用。

有的地方走过场的事做得不少,发现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让耕地保护政策流于形式。有的复耕走过场,对破坏耕地的行为,只通过罚款和补办手续形式“一罚了之”,被破坏的耕地复耕不及时、复耕率偏低、复耕土地质量堪忧,甚至迟迟没有动作。有的监管走过场,在项目验收过程中“走马观花”,甚至坐在办公室“闭门验收”,导致“带病通过”。如江西省兴国县农业农村局某农田建设管理股负责人,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包片干部,未随同设计公司前去现场踏看,未对勘测设计工作进行监管,也未根据专家组意见去现场复核监管,导致某高标准农田项目竟没有水源引入支渠灌溉,新修水渠成摆设,造成不良社会影响。

还有的地方无用的事做得不少,让农民心生反感。一类是设计不实,有的未充分征求意见,方案设计与现实需求存在偏差,如某些地方在丘陵山地和平原盆地共用一套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,致使丘陵山区农田防护坡、田坎等农田防护措施建设不到位,易出现塌方、泥石流等问题;有的现场勘查浮皮潦草,出现水渠明显低于田块,地块平整不符合实际,选址地块易受洪水侵袭等问题。另一类是建设不到位,如高标准农田生产道路狭窄,下田坡道质量不好,农机无法通过,水渠建成不到半年就漏水……建设时看似忙忙碌碌,实则做的都是无用功。

瞎指挥——想一出是一出 臆断多变化多

就地挖开广场上的草皮,移栽已经挂穗的玉米,土地复耕就算完成……近日,四川省成都市怡心广场移栽挂穗玉米事件,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曝光,引起网友热议。

问题在下面,根子在上面。在这起事件中,上级忽视农业规律,要求镇、街道2天内完成拆除复耕等工作,下级工作简单化,一味求快不求实,共同上演了这出啼笑皆非的闹剧。以主观臆断代替调查研究,以长官意志代替民主决策,以随意向基层下达指令代替深思熟虑后的科学安排部署,这类上级领导干部拍脑袋决策的现象并不少见,致使工作要求脱离实际,基层叫苦不堪。

政策来回“拉抽屉”也是任性瞎指挥的典型表现,不仅折腾干部,群众也被折腾够呛。有的地方制定政策缺乏连续性,一任领导一种思路,“政策目标一会儿一变,规划蓝图一任一样”“张书记来了种玉米、李书记来了种大豆”,害了土地、苦了百姓。有的地方相关职能部门自成体系,各有自己的地类标准,不同部门之间地类性质认定存在争议,考核指标相冲突,导致土地“一女二嫁”,让基层感到政策翻烧饼。

还有的地方“先上车后补票”,和依法行政理念背道而驰。有的未经集体决策就占用基本农田,有的在征收农用地用于开发建设时,违规未批先建,事后再补办征收土地手续。如安徽省芜湖市某公司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孙村镇寺冲村土地248.64亩,其中含永久基本农田95.3亩,建设房车露营区项目,为应付土地卫片执法,2021年2月,繁昌区政府为该项目非法办理临时用地审批手续,并将批准日期提前至2020年10月。如此先上车后补票,视国家法律法规、群众利益于不顾,令人愤慨。

一刀切——简单粗暴机械 生搬硬套蛮干

“水泥地上直接盖层土,庄稼种了五次都死掉。”如此奇葩复耕,令人大开眼界。少数领导干部面对耕地保护中的硬任务,习惯以简单粗暴方式推动工作落实,只图完成任务,不顾生产实际、农民意愿。

一些地方在耕地保护中“病急”乱投医,违背客观规律“拔苗助长”,不管庄稼死活。如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新安村在整改复耕中,在已经硬化过的水泥地上直接盖土,杂草蹿得比红薯秧还高。还有的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时急功近利,只求速度不求质量,简单把坡削平就了事,不恢复表层土壤,致使高标准农田标准不高、难以耕种。

野蛮机械,不顾农民意愿,同样令人诟病。有的在开展“非粮化”整治时,不顾林木生长期、果树盛果期、鱼塘收获季、农作物成熟期等客观实际,强行拔苗砍树、填坑平塘、推平复耕,既带来经济损失,更让农民满腹意见。还有的未与农民沟通就占用基本农田,如某供电企业未经农户同意,直接进入农田动工修建电力设施,使至少5个基杆塔矗立在水稻田中,影响机械化耕作,“一天原本可以作业10多亩,现在只能完成几亩”。

还有的地方执行政策生搬硬套、上下一般粗,不管条件是否具备。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简单分解指标,有的土地平整、集中连片、设施完善、土壤肥沃的地区,扶持资金和任务安排反而较少,而有的地理条件差、不适宜耕种的地区,却为完成硬性指标不得已盲目选址,高投入低收成,浪费精力和资金。

搞变通——能糊弄就糊弄 “过得去”应付事

采访中,一些地方纪检监察干部向记者反映,有的干部通过虚假恢复耕地、虚增补充耕地、占优补劣等造假手段,掩盖实际工作不力,企图在上级部门检查考核中蒙混过关。

“纸上造田”、大玩文字游戏是耕地保护中弄虚作假的一类典型表现。数字造田的有之,将种植其他作物的田地谎报为高标准农田,应付上级考核。如甘肃省庆阳市部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,建设规划图明明显示是高标准农田,但实地比对却是大面积的果树、苗木,在土地图纸上“一圈一画”就把高标准农田建成了。账面复耕的有之,搞低质量复耕和虚假新增耕地,使账面数量增加,实际耕作面积没变化。

另一类典型表现则是“无中生有”、造假应对考核。有的虚报进度,以未竣工项目抵顶竣工项目上报或以同一项目重复上报。有的虚报耕地轮作情况,轮作地块实际种植的作物与上报作物不符,套取耕地轮作补贴,严重损害了农业补贴的公正性和平等性。有的虚报补充耕地,在耕地占补平衡上搞暗箱操作,“平地生田”。如江苏省启东市王鲍镇建群村部分村组干部,用别处耕地照片在项目现场拍摄上传至耕地占补平衡系统,致使虚增耕地21.8亩。有的虚假整改,为应付上级检查,出现“篮球场上种菜,人行道上种番薯”等弄虚作假、应付式整改等乱象。

“将土壤肥沃、连片平整、亩产上千斤的良田,换成地力贫瘠、小块分散、亩产三四百斤的‘望天田’,怎能算是占补平衡!” 占好的补赖的,这类弄虚作假表现被形象地称之为“狸猫换太子”。如安徽省岳西县补充耕地项目部分地块弄虚作假,将50个现状为旱地的地块伪造为水田。劣地换好地、旱地换水田、荒地换良田……真是荒唐至极。

有对冲——需求要求脱节 政策现实失衡

为什么耕地保护乱象频出?记者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,当前某些地方的政策要求、政策落实与农民渴望依靠土地增收的愿望存在一定差距,这是耕地保护不力的主要原因。

粮食作物种植收益较低,农民种粮内生动力不足是基层干部和农民提到最多的原因。与经济作物相比,粮食作物种植收益明显偏低,导致农民种粮动力不足,并且粮食种植对财政贡献较小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粮区地方政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。在采访中,还有不少农民道出了不愿种粮的诸多顾虑,一怕投入不增收,实施耕地保护措施增加成本,短期内产量提高不明显,收益上不去。二怕租期不稳定,地租价格受粮价行情影响,波动较大,致使租赁双方都不愿签订较长期的租赁协议,对提高耕地质量不愿过多投入。三怕优质不优价,担心无论好地孬地,种出来的农作物市场价格相差无几,优质粮食无明显价格优势,保护耕地积极性不高。此外,一些地方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,导致农民颇有怨言。有的粮食补贴政策不公开、不透明、优亲厚友,应拿的没拿,不应该拿的拿了,应多拿的拿少了。有的耕地相关补贴没有严格与农户保护力度相挂钩,不管保护与否,都能拿到相同补贴,政策倾向性作用没有发挥出来。

利益驱动政绩观错位,部分干部保护耕地意识不强、能力水平不高,也是一方面原因。有的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,尚未把耕地保护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,一旦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产生冲突时,往往以牺牲耕地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。有的政绩观跑偏,只考虑个人升迁,置耕地红线于不顾,致使出现各类脚踩农田的工厂、会所、度假村等“耕地刺客”。有的“官老爷”做派使然,缺乏实地调研,不掌握实际情况,急于求成,只愿通过顶格处理、“一刀切”治理来显现工作力度与业绩。还有的则是能力水平不足,因耕地保护专业性强,一些干部自身业务不熟练,缺乏有效有力的工作办法,一到具体问题就深不下去。

除此之外,体制不顺机制不畅,致使耕地保护合力不足、政策引导效果不佳。一个是职责边界不清,耕地保护和利用工作涉及多个部门,在实践过程中有的地方缺乏有效协调贯通机制,导致职能部门在具体工作中认识不统一、沟通不顺畅。一个是制度规定不完善,如目前表土交易配套政策不够完备,需要黑土的地方无处合法购买,不需要黑土的地方黑土没有得到科学利用。还有一个是考核指标不合理,个别条线考核重“形”而轻“实”,把农田面积大小、投资金额多少等表面的东西作为考核评定优劣的依据,忽视了粮食产量、农民收益等实际效果。

抓疏导——同向发力推进 同频共振增效

让良田回归粮田,不仅要压实责任、提升技术、严格监督,还要统筹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,确保耕地红线同时尊重农民意愿,更大程度调动农民和基层干部保护耕地的积极性。

紧盯红线、严防死守,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。严格用途管制,不能占的决不占,对国家明令禁止占用耕地的建设项目,坚决不予通过预审,不安排计划指标,不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;能占劣不占优,能少占不多占,引导科学选址,尽量避让耕地,确实无法避让的,须对占用的必要性、合理性进行充分论证,进行多方案比选;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,坚持“以补定占”,把上年净增加的耕地数量作为下年度批准占用的前提。处罚真狠真严,对非法占用耕地行为处以高额罚款,增加违法成本,有基层干部表示,“目前违法用地的罚款额度从每平方米30元以下提高到每平方米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,重罚之下乱占耕地现象明显减少”。“人防”更要“技防”,通过视频监控+现场核实、卫星遥感+督察执法等方式进行24小时实时动态监测,织密监督天罗地网,对耕地保护问题早发现、早制止、早处置。补偿激励跟上,依据耕地保护目标考核结果等,对耕地保护成效突出的乡镇政府以及村集体给予资金奖励,充分调动起基层保护耕地的积极性。

增加产量、提升质量,确保农民从耕地保护中获益。优质优价,完善粮食市场价格体系,让好粮食卖上好价格,激发农民保护耕地、提高地力的内生动力。“小田并大田”,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、土地流转、置换、生产托管等方式,整合零碎地块,发展适度规模经营,提高粮食亩产效益。复合利用,着力发展“稻-菜”“稻-药”等粮经复合种植模式,在保持“良田粮用”的前提下,实现“种粮”与“增收”两全,有效避免因耕地“非粮化”导致耕地流失。引进产业,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因地制宜选择和培育富民产业,如黑龙江省杜尔伯特县引进秸秆深加工企业,使农作物秸秆化“柴”为“财”,实现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,促进耕地保护。

加强统筹、严肃问责,确保农民不被折腾。落实党政同责,压紧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,对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严格考核。形成齐抓合力,建立“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部门协同、公众参与、上下联动”的共同责任机制,发挥好耕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作用,盯住耕地“非农化”“非粮化”重点和难点问题,形成共同发力的良好局面。谁负责谁担责,将耕地红线终身责任制落到实处,对于耕地保护中存在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等问题的,依法依规追责问责,在哪一任耕地红线突破了,退了休也要追究,持续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耕地保护责任,始终保持高压态势。

寸土寸金关乎国计,一垄一亩承载民生。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,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,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,绝不能有任何闪失。各级要从国家安全和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这个问题,以毫不动摇的态度、坚定有力的行动坚决同耕地保护中的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作毫不妥协的斗争,确保打赢“耕地保卫战”,以良田沃土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,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(记者 侯逸宁)


上一篇:破解基层“人情干扰”办案难题     下一篇:今日锐评丨珍惜组织的教育与挽救